※ 引述《quester08 (克喜口母)》之銘言:
: 我再說一次
: 這次賴清德會當選總統
: 這個鍋就是國民黨在搞
: 一開始朱立倫怕郭台銘跑去跟柯文哲合
: 所以答應讓郭台銘跟侯友宜初選
: 因為手段骯髒
: 一個初選把國民黨的支持者搞到分裂
: 原本想把4%仔柯文哲邊緣化
: 沒想到才搞完郭台銘
: 柯文哲民調就衝上來
: 就開始規劃要搞掉柯文哲
: 這過程 民進黨只做一件事情
: 就是看笑話
: 之後賴清德躺著當選
: 國民黨敗選到現在
: 選輸還在怪別人
: 怎不想想
: 柯文哲已經從賴清德身上拿多少票了
: 你國民黨還會選輸
: ----
: 如果郭台銘沒被搞掉
: 國民黨也不會分裂
: 搞到自己四分五裂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XR
政治不是單選題,一直都是申論題,
看候選人的論述是否有力、表演是否精彩,
能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支持。
政治聯姻則是你背後勢力的談判。
台灣選舉從2000年開始就有板塊,2012年前還可以說板塊是藍略大於綠,2016年後基本是綠大於藍。
(台灣歷史的教育、太陽花運動和後來國際情勢、國家主體的論述、甚至是老兵凋零,都是重要的分水嶺)
但不論藍綠誰大,
藍綠的板塊(死忠支持者)目前都至少有30%起跳。
無論地方還是總統選舉,
這就是現在的事實。
20多年都未曾改變。
地方和總統選舉的差別是:
地方選舉的中間選民,和淺綠淺藍支持者,
移動會多一點,更看重選舉人的特質。
總統選舉則是國家論述會更看重。
也就是所謂的歸隊、含淚投票。
板塊會更明顯。
板塊不是不會移動,
但基本以20年一代人才看得出移動。
時空背景、國際情勢變化後,才有顯著差異。
所有要在台灣選舉的政治人物,
都必須懂這個道理,
先了解這些背景以後再來看問題。
============
回到去年的狀況:
首先民進黨因為上一次地方選舉不如預期,反而早已推出共主,以逸待勞。
這就是民進黨派系政治厲害的地方,
懂得共同的最大利益在哪裡,心裡就算有各種盤算,也知道要拿到執政權。
(題外話,事後來看鄭文燦的決定更有趣。知道會被清算,第一時間表態支持,並退居涼缺,結果還是發生了。若再來一次,我覺得他還是會賭賴清德會放過他,這就是民進黨人的黨性)
這種為了贏的大局觀,藍白要好好學習。
而藍的狀況:
從去年「年初」開始,
民調開始有郭、侯、柯三人對賴清德的各種組合。
基本上柯並不是此時的焦點,
是國民黨要推出誰出線,才是重點。
新聞都在追郭台銘,
去拜會地方勢力有新聞,
去外島找柯文哲也有新聞。
這時候,侯郭誰出線才是重點。
事實上柯這時候也沒有一定要選的態度。
不然幹嘛不這時候去談合作?
成立一個黨,又沒有地方的執政權,
當時沒有黃國昌,所以你又是一人政黨,
當然要出來選舉。
柯太理性,沒有一開始就做到底的決心,
是等到時局往這裡靠了才出手。
有沒有很像當時的侯友宜?
(有沒有像現在的盧秀燕?值得觀察)
從前一次選舉,媽媽衝去要領表,
加上這次國民黨候選人沒出線前,他也不表態。
就知道這兩次中央選舉,
他個人想法,和黨中央希望他做的事情是脫鉤的。
事實上國民黨最後派誰、甚至後面要不要談判,
國民黨的事,
跟他現在要強勢出來代表民眾黨選舉,
一點關係都沒有。
出來選舉是一人政黨一定得做的。
柯太理性沒有一定要選,這才是問題。
你從今年的選舉補助款拿去買商辦,
就知道他無心戀戰,都是一樣的邏輯。
對比後來答應密室六點協議,
你也可以看出柯個人,對於參選的態度是鬆動的。
========
講回來,
去年年初的時候,
這時候所有焦點,都聚焦在國民黨誰出線。
若最後是郭出線,柯還要看看怎麼合作。
朱立倫這裡犯了嚴重錯誤。
對手早已整合好在等你。
朱立倫不想烙人口舌,要演一齣公平的戲。
明明要推候,又不想要斷了郭金主的支援。
拖了五個月,拉了整個國民黨演了一齣難看的戲,
白白送掉前一次地方選舉,新北大勝的優勢。
(侯友宜只是朱立倫的棋子,看看後來朱侯的記者會的互動就很明顯,簡訊都拿出來了。有朱在的場合和沒朱在的場合,侯的表現是兩回事。老長官、和傳統軍警服從的習性,這裡展露無遺)
後來國民黨確定侯出線了以後,
柯才決定參選。
(這裡再說一次,民眾黨是一人政黨,那種非我其誰的態度要拿出來,而不是郭還沒確定,那我也不表態,歷史多次證明,盤算最大政治利益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有)
這時候才有柯+侯和侯+柯的民調。
演變到現在,這裡又要談三方選民的看法:
白選民,
自然是支持柯+侯有最高民調,
要贏要找最大機率的,所以要推最強的候選人。
藍選民,
柯+侯和侯+柯,民調上都會贏賴清德。
統計學上雖有高低,但並無顯著差距。
現在藍有地方首長和立院四成的立委,
國民黨要出錢出資源、要動員陸軍。
且三腳督,你柯文哲也是第三,
自然白要讓一點。
綠選民,
目標是三腳督,所以不要讓兩邊有明顯差距,
最好都覺得自己有機會能上,爭執不休。
假性民調就是在這裡才出來。
誰現在民調高,我就去平衡另外一邊。
候選人不定於一尊,
就是會有假性民調操作的問題。
韓國瑜當時總統初選,電話民調已經玩過一次。
綠選民這樣想法的人不用多,只要3%,
就足以影響。
這3%就可以是後面藍白吵的差距。
歷史脈絡走到這裡,
三邊分析完以後,是不是就有結果。
=====
白不能接受,不是推出最強的候選人,
即使民眾黨沒有資源、差距有限。
人設是新政治,沒有要妥協。
藍不能接受要出這麼多資源,可是卻是做副手。
分開選以後,白的民調第三,
歷史上非藍綠的候選人只有凋零而已。
最多也只有這次選舉。
板塊上藍也沒輸。怎麼樣都還有未來。
=====
兩邊各自盤算的都不一樣。
所以為什麼最後不能合,也是註定的事。
但若在檢討上只簡化成,
國民黨或是民眾黨、或是哪個人單獨的問題。
只能說政治是複雜的,不是這樣看的。
這種檢討也沒有意義,因為不會進步的。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2.10.1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31729234.A.1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