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deepeye: 推 06/06 10:20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46.1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9097821.A.C36.html
我也認為原po 應該往「原生家庭」而非自由的定義去找。
甚至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我可能錯了》
等容易閱讀的心理成長或是心理學書籍
我覺得會比「我該如何找回、找到自由」的命題下可以找到更適合現在狀況的書。
「自由」是被現在社會過度使用且極具理想化的詞彙;但本質上它是一個需要有相對值的東西。
也就是完全可以因為各種的參考物改變而改變自由的定義。
「自由」的反面也並非直接的導向「不自由」跟「悲劇」。
這點很重要,至少這是社會學上研究出來的終極結論。
心理學上也會鼓勵個案最終走向「改變是從自身做起」;
而不是「只要我....我就...」的條件式句構。
這中間有非常多的轉圜餘地。
所謂境由心轉也就是這麼回事。
祝福原po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