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ackynoteis (Waki瓦基)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正確犯錯》哈佛教授:失敗是有學問的?
時間Sun Jun 8 15:38:36 2025
《正確犯錯》讀後心得:失敗是有學問的?哈佛教授這麼說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right-kind-of-wrong/
很奇怪…我們對失敗的態度,其實充滿了矛盾。
那些把「失敗是成功之母」掛在嘴上的人,可能還不懂什麼是「正確犯錯」。
一方面,我們從 TED 演講、創業家,甚至很多老師和老闆的口中,不斷聽到這樣的口號
:「勇敢犯錯!」「快快失敗、快快學習!」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吧?畢竟每一個創
新者、創業家、甚至頂尖的組織,都似乎踩過許多失敗才有今天。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一旦真的犯了錯、搞砸了某件事,會發生什麼?
被責備、被懲罰、被當成績效不佳的標籤。你說你在對新產品做實驗,但老闆可能只在
乎 KPI 有沒有達標。你說你在學習,但別人只記得你搞砸了什麼。這種無奈的現實,經
常會讓我們懷疑:所謂「擁抱失敗」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成功人士的事後美化而已?
這背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鼓勵犯錯,卻從沒教過人「如何正確地犯錯」。
一本談如何正確犯錯的書
有一本書,來的正是時候。這本書就是《正確犯錯》,作者是提出「心理安全感」的哈佛
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她指出:「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平等
的。有些錯誤能讓你成長、創新、進化;而有些錯誤,只會讓你重複跌倒、受挫、甚至拖
垮整個團隊。」
也就是說,「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有一個必備的前提:只有當你學會區分「值得的失
敗」和「愚蠢的失敗」的時候,這句話才會成立。
書中提出一個實用框架,將失敗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基本型失敗(可以避免卻沒避免的錯
誤)、複雜型失敗(系統出錯導致的錯誤)、以及智慧型失敗(探索新知識的實驗性的錯
誤)。
而那些在世人眼中展現「高效能」和「勇於創新」的個人與組織,就是懂得如何設計「智
慧型的失敗」。他們容許錯誤,卻不寬容愚蠢。他們從錯誤中萃取知識、而不是累積挫敗
感。
這是一本顛覆你「對失敗認知」的書。如果你曾經懷疑:「為什麼我失敗了卻沒學到東西
?」「為什麼別人可以從失敗中越來越厲害,而我卻越來越懷疑自己?」那麼,這本書會
給你一個全新的思維系統,讓你學會跟失敗成為盟友,而不是敵人。
失敗分成三種不同類型?
重新看待失敗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區分失敗的類型」。作者在書中提出三種類型的失敗
。我會用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來講:開一家咖啡館。
第一種失敗叫「基本型失敗」。
你開了一家咖啡館,開張的第一週,因為沒注意電流負載,導致咖啡機短路報銷。又或者
,你的員工沒受過完整的訓練,經常上錯單、服務又慢吞吞,結果 Google 評論被留了一
堆負評。
這些失敗都不是什麼新的挑戰,而是你「該準備好卻沒準備好」。如同書中所說:「基本
型失敗通常發生在已知的、可預測的情境中,因為疏失、忽略程序或違反規則所導致。」
這種類型的錯誤最可惜,因為它們幾乎都是可以預防的。這些錯誤的價值,不在於它能帶
來什麼創新,而是在提醒你:應該建立什麼樣的 SOP 流程,製做檢查清單,避免一錯再
錯。
第二種失敗是「複雜型失敗」。
開張一陣子之後,你的咖啡店已經運作順暢,但某天因為供應商遲到、外送平台資料延誤
、結帳系統剛好維修中,三個事件一起發生,讓你那天幾乎無法正常營業。
雖然你沒有做錯什麼,可是錯誤還是發生了。這類失敗在醫院、航空、工廠特別常見。它
來自系統裡的交互錯誤,很多小事疊在一起,變成一場大災難。它通常來自熟悉的環境,
但其中的互動變數太多,導致你無法完全掌控。
這類錯誤最具挑戰性,因為你可能事前做足準備,卻依然防不勝防。書中強調,我們不應
責怪「個人」,而是應該針對「系統漏洞」進行診斷與修補。
第三種,是最值得的失敗——「智慧型失敗」。
你突然想研發一款創新的拿鐵口味,市場上沒人做過。你用心設計了三個版本,做內部試
喝,也根據一些忠實客戶的回饋做出調整。結果一款被說像加了醬油,而另一款卻意外爆
紅。
你不是胡亂測試,而是根據客群喜好、口感測試、有意識地設計實驗,控制範圍與風險。
這樣的錯誤,即使「結果不好」,也還是有它的價值。
書中是這麼描述這類型的失敗:「智慧型失敗發生在新領域,有明確假設、明確目標,風
險可控,重點是,它能帶來新知識。」
結果,你從這次錯誤中學到哪些組合不適合,哪些口味可能有市場。這些學習和經驗,是
沒有辦法用事前規劃就獲得的。它必須靠「設計出來的失敗」來獲得。
所以你看,這三種失敗本質上完全不同:基本型失敗,是你「該知道但沒做好」。複雜型
失敗,是「很多變數交互讓你出錯」。而智慧型失敗,是你「主動設計的學習機會」。
如果你不懂得分類,就容易什麼都害怕,什麼都不敢嘗試。但是,當你懂了分類,你就知
道該避免什麼、容忍什麼、甚至主動去創造什麼。
這就是這本書教我們最重要的一課:「你不是不能失敗,而是要學會挑對方式失敗。」
如何從失敗中學習?
理解了失敗有三種類型之後,下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從錯誤中真正學到東西
?不是一時的覺悟,而是能不斷修正、升級的學習能力。
作者提出三種關鍵能力,讓我們從失敗中學習:自我覺察、狀態意識與系統思維。 這三
者彼此獨立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能力一:自我覺察
書中提到,人在犯錯當下,常常不是不知道自己錯了,而是根本「看不到自己哪裡錯」。
因為我們的本能與習慣會自動替自己找理由、遮掩羞恥感。
自我覺察不是抽象的內省,而是有技巧地問自己:「我是否把假設當成事實?我是否對他
人的觀點視而不見?我是否只是為了保護自尊,而排除了學習的可能?」
書中舉了兩個對比案例:一位業務主管將自己表現不佳歸咎於市場太差,完全沒意識到自
己和團隊關係惡化、無法合作;另一位主管則透過三個步驟「停下來、挑戰、選擇」,很
理性地自我覺察,從「這都是我的錯」轉化為「我能從這件事學到什麼?」
如同作者所說:「自我覺察要求我們變得極其謙虛與好奇。」這種轉念的能力,就是自我
覺察的起點:在防衛機制出現之前,先選擇理解自己;不是質問,而是探索。
能力二:狀態意識
如果說「自我覺察」是向內看,那麼「狀態意識」就是向外看:看清楚我們此時此刻所處
的情境,判斷眼前的失敗屬於哪種類型,需要什麼樣的應對策略。
狀態意識是一種根據當下環境、資訊與風險做出判斷的能力。
很多人會對錯誤反應過度,要嘛一錯就陷入自責風暴,要嘛根本不當一回事。但事實上,
不同情境中的失敗,背後的嚴重性差別很大。
書中提到的例子非常經典:某醫院手術房的一個錯誤,表面上是單一護士的疏忽,但實際
上是因為設備老舊、流程複雜、團隊間溝通斷層所造成的問題。
一個有狀態意識的領導者,不會過度指責單一個人,而是會問:「這是一個個人的錯誤,
還是環境設計出了問題?」這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恰當的行動反應,不過度、不閃避,而是
精準應對。
能力三:系統思維
如果你想從失敗中得到真正深層的學習,就不能只處理當下的那件事,而是要看見:這次
錯誤,是不是整個系統中某個規律或機制正在失靈?
系統思維是指訓練自己從整體觀點出發,理解互動關係,而不是只怪罪單一節點。因此書
中提出一個觀念:「我們要從個人責任,轉向系統反饋。」
以製藥公司為例,一款新藥研發失敗,如果只是說「實驗不夠精準」,那你會失去從失敗
中學習整個研發流程的機會。但如果你從整個系統來看:決策點在哪?資源如何配置?資
訊傳遞是否延遲?你就會發現,不只是錯在某個部門,而是整體系統的節奏出了問題。
系統思維讓我們跳脫「這個人有沒有做錯」,而是問:「這個錯,是否在提醒我們一個更
大的結構問題?」這樣的學習,才有累積性。
總結來說,「自我覺察」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盲點,不被情緒與自尊綁架。「狀態意識」幫
助我們判斷場景、避免過度反應,採取合適行動。「系統思維」則讓我們從單一錯誤,抽
取整體結構的洞見。
這三個能力,就是你打造「從失敗中學習」這項超能力的核心技術。真正的學習,不是回
頭看那個錯誤,而是前瞻性地建立你未來更少錯、更會學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錯誤中學習?
就算你具備了再強的學習方法,也還需要一個關鍵條件:環境允許你學。
光靠個人懂得怎麼面對錯誤還不夠,若周圍的文化仍然充滿懲罰、羞辱、和「你不可以錯
」的氛圍,那麼再好的學習心態也會被壓垮。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能讓人「安心犯錯」的空氣。這就是作者最重要的
貢獻之一:「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我之前是在《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就讀過這個觀念,
這次重新再複習一次還是覺得非常受用。
「心理安全感指的是,在一個團隊裡,成員相信自己能夠表達意見、提問、承認錯誤,而
不會因此被嘲笑、懲罰或邊緣化。」作者的研究發現:真正高效的團隊,錯誤的通報率往
往更高。因為他們不會掩蓋問題,而是及時說出來、解決它。
換句話說,不是這些團隊犯的錯更多,而是他們更誠實,也更信任彼此。
當一個人知道,我自己講錯話,別人不會笑我;我提出質疑,主管會傾聽;我承認失敗,
不會被炒魷魚。這樣的環境,才能讓實驗與創新真正發生。
具體該怎麼做?有這四種方法:
一、領導者以身作則,示範「錯了也沒關係」。領導者如果願意分享自己做錯的事、學到
的教訓,就像是在說:「你也可以這樣做,沒事的。」書中提到:「人們反而會更喜歡願
意示弱的領導者,因為這代表他們真誠、勇敢。」
二、鼓勵大家「有話直說」。有時候,一個失敗如果早點被說出來,就可以提早防堵。但
前提是,你要讓人覺得「說出來是被鼓勵的」,而不是被懲罰。像航空業的「匿名報告制
度」,就是讓人能匿名舉報問題,這大幅減少了嚴重事故的發生。
三、尊重異議,聽見不同的聲音。團隊中真正有價值的,往往不是那個「最會配合」的人
,而是那個敢說「我不這麼想」的人。作者說:「健康的團隊,錯誤通報率反而比較高。
」這代表他們敢於承認、願意討論、快速改進。
四、不只檢討錯誤,也要稱讚正確。很特別的是,書中提到一個研究:當人們從被告知「
做對了什麼」學到的,比被糾正「做錯了什麼」還多。所以我們在檢討失敗時,也不要忘
了指出哪裡做得好。因為那會成為下次面對挑戰時的心理支撐。
最後,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你所在的團隊,是那種「犯錯可以討論」、「意見有人聽
見」、「努力會被看見」的地方,你是不是會更願意嘗試新東西?更敢做有創意但風險高
的提案?
這樣的文化,不只讓人舒服,更會讓組織成長。正如書中所說:「與人們分享壞消息,是
讓事情變得更好的第一步。」一個擁有心理安全感的的組織文化,才能鼓勵人們正錯犯錯
。
後記:改變我們對失敗的看法
回顧整本書,《正確犯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通往創
新和成長的必經之路。特別是智慧型的失敗——那些有計劃、有目的的實驗——是獲取新
知識、突破現有界限的關鍵。
這本書也給我們每個人帶來重要啟示:下次當你嘗試新事物並失敗的時候,不要只是問「
我做錯了什麼?」,而要問「我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次失敗如何幫助我更接近目標?」
對於組織的領導者而言,你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如何建立一種文化,讓人不只不害怕失敗
,還能夠刻意地設計智慧型的失敗,幫組織推動學習和創新。對於父母家長而言,也可以
帶孩子重新認識失敗的種類,學會正確應對的方式,而不是一廂情願鼓勵他們擁抱失敗。
我認為,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失敗和犯錯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學習、創新和人類進步的深刻
思考。或許,我們應該記住:真正的失敗不是嘗試並犯錯,而是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
。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68.17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9368321.A.709.html
推 hsueh312: 推~好書 06/11 21:32
推 htx9: 推 06/11 22:05
推 qien: 『他們容許錯誤,卻不寬容愚蠢』 06/13 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