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owei (瓜g)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車輛霸權
時間Sun Jun 15 19:45:39 2025
網誌好讀版:
https://reurl.cc/7KamXl
車輛霸權
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作者:上岡直見
推薦指數:☆☆☆☆
汽車就如同資本主義的產物,是自由的象徵、金錢的產物,用社會外部成本來探討它就顯
得根本不重要。
行人地獄
「1873年由日本司法省頒布的法令,『駕馬車在窄巷中奔馳者』以及『欠缺顧慮的疾駛馬
車以致驚擾行人者』條款可見,在當時即使只是對行人造成驚嚇,也會被視為犯罪。」
時光飛逝到現在,相較於馬車可能頂多時速30-40公里,現在隨便一台燃油車0-100公里只
需要幾秒,而這樣的強力動力隨時都能造成生命的危害。
除了動力,人類的文化、習慣、甚至於法條也都有明顯的變化。本書大多拿日本交通為例
,批判也大多在講述日本(但我覺得日本大致上完勝台灣),但因我人生大都在台灣度過
,所以以下講述的大都會以台灣為主。
相較於開頭法條對行人的至高保護,小時候我們都被教導「馬路如虎口」、「過馬路要先
左看再又看再左看」。藉由教育行人該怎麼做來宣導交通安全,駕駛汽車的反而成了至高
無上的存在。即使現在政府或行人意識稍微抬頭了,駕駛仍然只被教育要「禮讓」行人,
而不是用更強烈、更基本的用語來強制並保護行人在道路上的權益。
除此之外,台灣人的通勤習慣也非常特別。即使短短300公尺也要騎機車過去,縱使目的
地沒有合法的停車格,我併排或違停一下就好。這種習慣會造成兩個較明顯的問題,第一
是即使距離再短也要駕駛汽機車會造成整體交通運輸距離的母體變大,母體變大但機率維
持一樣的情況底下,絕對數值的交通案件就會變大。第二是道路違規,看似相對無害的併
排或違停,除了會造成交通壅塞,還會因為產生更多的換道而提升車禍發生的比例。
最後我們來講文化,台灣深受日美文化的感染,因此在道路設計上也多有參考這兩個先進
國家。先講優點,台北捷運真的非常強大,乾淨準點不談,路網也涵蓋越來越多地區,稱
得上是台灣的驕傲。但道路設計就可笑至極,無敵多的道路死角、半路殺出的分隔島,參
考的主要是美國的道路設計,但台灣的地理限制根本不適合拿美國當例子。比起以車為主
的通行,台灣更要以行人為主,主因是人口密度高,人人一台車進城的情況不只會造成交
通大混亂,停車格的數量也會是大問題。
台灣會被稱為行人地獄真的是因為各種原因組合造成的結果,最近雖然開始有些許的改善
,但我們還能夠多做些什麼來改善這樣的環境呢?
從地獄變天堂的路
「社會對汽車的偏愛可說是到了極致,只要能找到使用汽車的一個優點,就會忽略其他不
合理之處,堂而皇之的選擇汽車。而對於公共運輸,情況則相反,只要有一個讓人不想使
用的因素,人們就會立即合理化放棄使用大眾運輸的決定。」
從小生長在台北市的我,覺得如果我不用離開台北的話,根本不用學習怎麼開車,因為我
打從心底認為用不到。公共運輸一直以來被視為降低交安事故、解決道路壅塞、提升永續
發展的最佳解之一。但公共運輸對於用路人就會有兩個很大的排斥因素,一是「自由控制
」的感覺,人類為了自由,在過去的歷史當中不知發起了多少次的革命,自有汽車給了你
自由同行的感覺,比起公共運輸要看好時間、可能還要轉乘,汽車可為掌控度極高的產品
。二是「最後一哩路」的抵達,自有汽車能抵達的最後一哩路通常都比公共運輸來得短,
譬如你要去百貨公司,汽車可以直達其地下停車場,但公共運輸卻只能送你到最近的站點
,你可能仍須走一小段路才會抵達終點。當這兩個阻力影響了人們,汽車只能是最後的解
決方案,你要去醫院,公共運輸滿足不了你,只好開車。
但公共運輸為何能解決很多事情?讓我用實際的一節捷運車廂來舉例好了,台北捷運大多
為地下的,因此它不佔道路容量,再者一節捷運車廂滿載假設為300人,汽車一台滿載5人
,要60台才有相同的運輸量,最後捷運的起步暫停只有它自己受影響,前面講的60台汽車
必須完全同步才不會有延遲的效果造成壅塞。書中更提到公共交通的高使用率代表出入公
共場所的人更多、就算有心想犯罪的人也會擔心被看到而不敢犯罪,反之汽車的普及會造
成市民的孤立和分散,為犯罪留下蔓延的空間。
然而除了公共運輸,我對書中提到瑞典在1997年提出的「Vision Zero」感到有趣。為了
將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和重傷人數降為零,計畫明確指出,事故不僅要追究駕駛和行人的
個人因素的責任,還要追究道路設計者、管理者以及雇用駕駛的企業責任。這概念完全顛
覆了我的頭腦,但這想法絕對能讓未來人們在做道路設計時更加的小心謹慎。也唯有大家
對交通能更加關心的時候,行人地獄才會慢慢變成天堂。
電動車、燃油車
最後我們來談談電動車吧,台灣政府目標推動2040年全面新售汽車皆須為電動車。讓我先
講講電動車的好,基本上無廢氣的排出,因為是由電池驅動馬達來帶動車輛的運轉,相較
於現行的燃油引擎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電動車基本上沒有這問題。噪音的降低
,燃油引擎因為汽缸爆炸所產生的推力,即使裝了消音器或各種降低音量的設施,燃油車
所造成的噪音是它先天的硬限制。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撇開電動車缺點如電池起火的危險性遠大於燃油車、或充電時間比
加油時間長等,我們更應該好好審視原料的來源。現行燃油車所用的汽油基本上就是原油
購買、運送到加油站再販售給汽車駕駛,但電呢?火力、風力、水力、太陽能甚至核電,
都是電力的來源,其中火力發電更是台灣主要電力來源之一。但火力發電其實是一個不太
環保的電力取得來源,而且隨著AI、雲端儲存的科技越來越發達,電的用量只會有增無減
。在沒有更環保的取電方式發現之前,電動車的普及短期來看並不會比燃油車「環保」到
哪裡去。
簡而言之,改善人們的最後一哩路、提升公共運輸普及率,比起電動車普及會是更急迫也
更有效的方式。但當我們能找到更環保的產電方法時,普及化電動車可以視為有效的替代
方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58.16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9987941.A.8DE.html
推 htx9: 謝謝分享 06/15 21:24
推 kantantantan: 06/17 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