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877984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難的了。」這是《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一書的開場句,簡單,直接命中內心,告訴轉動的人生太久了,鮮少有人會提醒你慢一點。當初在書架上瞥見這本書,是在某個疲憊不堪、身心俱疲下班休憩時刻,只是想要喘口氣,哪怕只是短暫的片刻,哪怕只是放空一點點。書名像是溫柔的一聲呼喚,「如何無所事事」,一直想放慢卻不敢,科技業裡的高速是被認為一種效率與競爭力,時間久了只知道加速卻忘了如何減速,這書如及時雨出現於人生中。 可我也明白,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卻難。年過而立的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安然接受「什麼也沒做」的日子。不工作、不產出、不回應、不參與,甚至不打開手機,都會讓我感到某種無形而焦慮的失落。我焦躁地思考:今天有沒有「貢獻」什麼?有沒有在工作上達標?會不會因此就被比了下去,至此再也無法在社會競爭。對家庭、對社會,是否有什麼正面的價值?長年以來,我似乎早已內建了一套資本主義邏輯,把自己當作一間公司來經營,把人生當成一場持續增值的長跑。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種向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說「不」的可能。她說,我們的生活被「注意力經濟」占據,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在試圖奪走我們的注意力,因為那就是金錢。這不只是科技企業的伎倆,也是整個社會運作的方式。我們的價值被等同於生產力、被流量衡量、被績效評比。甚至我們的個人品牌,也要隨著演算法持續更新,否則就會「被遺忘」,像一款過期的產品。 而「無所事事」,則是一種激進的抵抗,一種拒絕參與這場荒謬競賽的姿態。 無用之用,反而長存 一棵不夠高大、也不結實的樹,既不能當家具,也不適合製紙,但正因為它的「無用」,反而倖存了下來,靜靜地活了五百年。這讓我想到莊子,也想到我們自己。 在這個追求效率、結果導向的時代,我們早已學會如何「有用」。我們把興趣包裝成斜槓人生的履歷,把休息當成是為了更有效率地工作,甚至連人際關係也得被歸類成「有幫助的資源」與「沒幫助的負擔」。 但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也在悄悄地將自己與他人「工具化」。我會不自覺地用貢獻多寡來衡量家人、朋友,期望他們也能「不斷進步」、「有所作為」,像一套永遠在更新的軟體。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的深層影響。它不只是一種經濟制度,而是一種滲透到我們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的宗教信仰,讓我們不自覺地將自己也變成商品。 然而,當靜下心來回想過往人生,快樂!是什麼時候。午後靜靜地喝著咖啡,又或者與朋友無目的聊天,又或者與朋友一齊攻玉山時,每一個時刻,沒一次需要與效率扯上關係。曾幾何時,慢慢地淡忘了快樂的根本,無所事事。 注意力的掠奪與奪回 書中不斷強調,「無所事事」不是單純什麼都不做,而是拒絕讓注意力被外部操控,並重新將感知的觸角打開。作者提出「注意力經濟」這個觀點,指出我們的心靈空間已被過度干擾,失去了寧靜、失去了與世界連結的能力。 她提到傾聽—真正的傾聽,不只是用耳朵聽,而是用心去感知。你有多久沒有聽見窗外的蟲鳴?有多久沒有好好觀察身邊的樹影、微風、光線?我們的感知力鈍化了,不是因為失聰,而是因為注意力早已被切割成碎片,投射在社群媒體上、投射在一條條快訊、通知與回覆上。 我們誤以為自己必須「隨時在線」,否則就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但事實上,我們失去的,是當下本身。我們失去的是和他人、和自然、和自己建立連結的可能。 藝術家的拒絕,與我們的學習 書中談到許多藝術家的實踐,他們用創作來對抗主流的敘事結構,用行動來拒絕「有用性」的邏輯。Odell 說:「這是一本向藝術家致敬的書。」而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創作者,只要我們願意暫停,重新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 她談到一個重要概念:「暫時離開的必要性」。那不必是遠行,而是從既有模式中的抽離,是對資訊洪流的暫時關機。去散步、去觀察、去發呆、去坐在鞦韆上看著風搖草動。 有時,真正的勇敢不是衝刺,而是停下來。不是創新,而是靜默。不是效率,而是感受。 生活,從來都不需要最佳化 「這本書適用於任何覺得人生不只是工具,因此不可能最佳化的人。」,這話在心裡迴盪了許久。是啊,生活不是應用程式,不需要不斷更新升級。我們不是演算法之下的商品,我們是人。人的價值,從來不該與「產值」劃上等號。 當我重新檢視自己,才發現我早已習慣那套邏輯:衡量自己值不值得愛、值不值得被肯定、值不值得存在,竟然都與我當日的「效率」與「產出」有關。我甚至會將這套標準套用到身邊最親近的人身上,忽略了他們存在本身,就足以令人珍惜。 Odell 書中提到:「像無所事事這樣的平淡乏味,或許真的很危險:因為一旦我們停止競爭,開始橫向地奔向彼此的懷抱,我們或許就會發現,我們想要的一切,其實早就在這裡了。」這句話給我極大的震撼。因為我知道,她說的是愛——一種與他人真實相連的愛,一種不問回報的愛,一種我們一直在追求,但也一直被忽略的愛。 存在,就是價值 《如何無所事事》不只是一本批判資本主義的書,也不只是一本談生活節奏的哲學隨筆。它是一封提醒之書,提醒我們去「聽」、「看」、「停」、「感受」,最重要的是,去「存在」。 存在本身,不需要理由。就像那棵沒有用的老樹,靜靜站在那裡五百年,從不曾懷疑自己的價值;就像一隻在草地奔跑的狗兒,從不思索牠的意義。牠們不「貢獻」,不「升級」,不「變現」,卻如此真切地活著,如此鮮活地提醒我們:我們也可以如此。 於是我開始練習,練習放下手機,練習發呆,練習走路時不想著下一個行程;練習什麼都不做,練習看一朵雲,看一棵樹,看愛人走來時的眼神。 因為,我想要的,真的也許早就在這裡了。 後記:慢一點,反而比較快 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節奏裡,越是匆忙,反而越容易被過往的經驗綁架,失去了重新思考與切換視角的彈性。曾經也發現,當工作接踵而至,思緒總像卡住一般,難以產出新的解決方案。提醒自己慢一點,反而是讓大腦鬆開枷鎖的起點。倒杯水、上個廁所,短短幾分鐘的放空,竟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靈光一閃,令人驚喜。 我們總以為快才有效率,卻忘了,失速的快只會把人推向僵硬與倦怠。當長期陷在一種思維模式裡,很容易鑽牛角尖、愈陷愈深。唯有刻意地放慢腳步,眼前的混亂才會慢慢釐清。慢下來,才能真正看見問題的本質,聽見他人的建議,轉換角度後才發現——問題或許沒那麼難,難的是「願意慢下來」。 這本書,也許談不上字字珠璣,但它提供的實作方向,確實讓人在應用之中找到新的答案。方法未必華麗,卻實在;觀點也許平凡,卻能讓人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而這,正是我們在高速生活裡,最容易遺忘也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 Sent from nPTT on my iPhone 15 Pr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9988355.A.9AE.html
htx9: 謝謝分享 06/15 21:24
circlebear: 推分享,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06/17 22:02
viaggiatore: 裡面有可以值得我多多思考的部分,分享得不錯。 06/21 21:23
d13579638: 值得現在快節奏的社會思考 06/23 00:06
Chricey: 藍莓功效 06/23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