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 引述《whitecolor78 (雨天的西雅圖)》之銘言: 貌似沒有台版 大夢無疆:勇氣、夢想和現代以色列的形成 作者: 西蒙‧佩雷斯 譯者: 吳越,劉洪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1 語言:簡體中文 2019年訪問作者之子>>> 舍米·佩雷斯:父親堅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需共同追求和平 1934年,十一歲的西蒙·佩雷斯離開波蘭,跟隨母親坐在裝滿家當的貨運馬車上,啟程前 往火車站,前往英屬巴勒斯坦與父親匯合。沿路的石塊令馬車劇烈顛簸,吱吱作響。旅途 艱辛,但佩雷斯喜歡這樣的顛簸,它提醒著佩雷斯,偉大的冒險已經展開——踏上以色列 的土地,去創建一個猶太國家。 彼時,無人料到這個孩子將成為以色列的開國元勳。在長達66年的公職生涯中,佩雷斯歷 任財政部部長、國防部部長、外交部部長、總理和總統,親歷並領導了現代以色列從無到 有、從弱到強、從一窮二白到創新科技領先世界的全過程,同時也是中東乃至全球重大事 件的決策人物。 近日,西蒙·佩雷斯自傳《大夢無疆:勇氣、想像與現代以色列的建立》由上海譯文出版 社出版。在這本自傳中,佩雷斯以親歷者、決策者的視角,記錄了以色列的建國歷程,重 現了以色列國家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決定性時刻。本書也是佩雷斯的遺作,在完成這部作品 的數週後,佩雷斯與世長辭。 **西蒙·佩雷斯** 在西蒙·佩雷斯傳奇的一生中,「勇氣、創新、充滿想像力」是幾個關鍵詞。 佩雷斯在創建以色列國防軍、國防部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帶頭啟動了以色列的核 能計畫和航空航天業,這些防禦體系為年輕的以色列帶來了強大的威懾力。 以色列建國初期,佩雷斯奉命協助以色列國防軍獲得戰鬥機。在美國,他與同事註冊了一 家電影公司,將報廢的戰鬥機維修好後,借拍攝電影的名義讓它們起飛,穿越北冰洋,最 終降落在以色列境內。 憑藉這樣大膽的創意,佩雷斯出色地完成了這項任務。然而,他更進一步思考:僅僅獲得 飛機是不夠的,一個強大的航空工業才是以色列國土安全的堅實保障。於是,他力排眾議 建立了貝代克航空(Bedek Aviation),使航空業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僱主,既保衛了新生 國家的領土安全,也促進了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 回到以色列後,佩雷斯領導下的以色列國防軍,數次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獲勝。然而 ,佩雷斯並未居功自傲;相反,他決定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讓以色列與阿拉伯鄰國走出戰 爭泥潭——他希望從法國引進核技術。 這一決定遭到國內外諸多勢力的反對。以阿拉伯國家為首的國際社會擔心以色列將製造核 武器,國內專家學者也集體抵制。佩雷斯在法國總理布爾日-莫努利任期的最後一天才爭 取到核技術授權,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法國新一屆政府的高級官員甚至試圖撤銷這一授 權。 即便如此,佩雷斯仍成功讓核反應堆的巨大建築矗立在迪莫納高原。此後數十年,這座建 築如同守護神一般,威懾著所有入侵者,使他們不敢進入以色列的中心地帶——因為他們 擔心以色列擁有意想不到的核打擊能力。 若說建立航空工業與核反應堆證明了佩雷斯的遠見,那麼恩德培行動則證明了他的遠見極 富創意。 1976年6月27日,恐怖分子劫持了從以色列飛往巴黎的法航飛機,並停在烏干達的恩德培 機場。當所有人,包括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決定與劫機恐怖分子談判時,唯有佩雷斯堅 持營救人質。 他的理由很簡單:若以色列向恐怖分子屈服,其他國家或許會表示理解,但不會再有哪個 國家尊敬以色列。一旦開了這個先例,以色列將如「一塊破布」,且將永遠如此。 即便內閣投票決定後,佩雷斯仍未放棄自己的意見,並不斷完善方案。因此,當內閣成員 改變主意時,佩雷斯已拿出一套看起來可行的方案。接著,他鼓勵所有人發揮創意,將不 可能變為可能。 最終,如同好萊塢電影般的營救行動在恩德培「上演」:運輸機搭載以色列士兵降落機場 ,士兵們假扮成烏干達總統,乘坐一輛塗上黑色油漆的奔馳轎車,大搖大擺出現在恐怖分 子面前……多年後,耄耋之年的佩雷斯總結這場驚心動魄又充滿戲劇性的軍事行動:「不 去鼓勵人們大膽設想不可能之事,我們將增加而非減少風險。」 佩雷斯不僅是政治與軍事上的天才,他還曾將以色列從經濟危機中解救出來。當經濟危機 來襲時,佩雷斯未向任何可能影響選舉的勢力妥協,而是通過結構性經濟改革,讓以色列 與過去的經濟模式告別。 他建立基金會,由政府承擔風險,將回報讓給投資者。他親力親為,運用自身影響力,向 遍布全球的猶太移民及其他國家領導人介紹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 為何佩雷斯總能看到未來並緊緊抓住它?佩雷斯熱衷於學習新技術——是深入學習,而非 淺嘗輒止。他在《大夢無疆》中寫道:「真正的領導需要擁有複雜的知識——也就是把握 任務每一方面細微細節的能力。」 因此,當他決定建立核反應堆時,他與以色列學者一同前往法國學習核工程專業;當他親 眼見到早期計算機,立即看到其巨大潛力,決定「國防部也要買上一台」;通過閱讀專業 期刊論文,佩雷斯領略到納米技術的迷人魅力,隨即在議會上為之站台,動員國家級力量 ,及時投身這一新興領域。 實際上,以色列的科技產業恰如佩雷斯的一個縮影。他在書中寫道:「問題不在於以色列 是否是高科技的領導者,而是它應將世界引向何方……我們必須永遠立於科學的最前沿, 擁有最新技術還不夠,我們必須擁有明天的技術。」這段話,是以色列近四十年在科技創 新領域不斷突破的最佳註腳。 近日,西蒙·佩雷斯之子、佩雷斯和平與創新中心理事會主席舍米·佩雷斯應邀來到中國 ,參與《大夢無疆》中文版新書首發活動。9月12日,舍米·佩雷斯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 的專訪,與讀者分享他眼中父親的形象,透過家人的視角,還原一個真實的西蒙·佩雷斯 。 **澎湃新聞**:西蒙·佩雷斯是一位非常獨特的政治家,早年政治生涯中是鷹派人物,後 期成為推動和平的領袖,如何看待他的這種轉變與複雜性? **舍米·佩雷斯**:不能說我父親複雜、矛盾或激進,他在追求國防建設、經濟發展、推 動和平上確實非常堅定且有魄力,但他一生的追求從未改變,始終如一。我認為不能用鷹 派或鴿派、左派或右派來定義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推動以色列向前進。 他創建國防軍、航空業、核能項目、導彈系統、網絡系統,他認為軍事力量是追求和平的 基礎。正因如此強大的力量,八十年代以色列對鄰國形成震懾力,為國家安全爭取了一定 空間。接下來是建立新的經濟機制,吸引外商投資及擁有技術與潛力的年輕人。再之後是 追求和平,遠離戰爭與殺戮,著眼更遠的未來。 以色列要發展,必須與鄰國和平共處。正因這樣的超前眼光,他當時便開始推進和平談判 。第一個和平行動是1970年代與中東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埃及簽訂和平協議,接著是與約旦 簽訂和平協議,第三步是最困難的,與當時尚未建國的巴勒斯坦進行和談。當時巴勒斯坦 人一部分居住在以色列境內,作為以色列的少數族群,佔人口20%,另一部分在巴勒斯坦 權力機構的勢力範圍內。我父親認為,必須與巴勒斯坦和解,這也是他後來獲得諾貝爾和 平獎的原因。 追求和平比發動戰爭更需要勇氣。發動戰爭因有迫切性與必要性,整個社會會一致對外。 而追求和平,人們知道需付出一定代價,就會產生分歧,這時更需要勇氣克服分歧。我父 親的這本自傳講述的是我們必須追求無戰爭的未來,必須與過去、戰爭、武器的舊時代告 別,進入需要全球各國、社會合作解決全球化問題的新時代。 **澎湃新聞**:西蒙·佩雷斯面對重大決策時是否有猶豫、掙扎?例如恩德培事件時,是 什麼促使他力排眾議做出如此特別而勇敢的決定? **舍米·佩雷斯**:恩德培事件發生時我17歲,因計畫高度機密,我當時並不知情,只記 得家中晚上電話不斷,氣氛非常緊張。事後得知發生了什麼,我並不意外,因為我知道他 就是會這麼做,他會盡一切努力將人質帶回以色列,向恐怖主義屈服從不是選項。 前段時間,佩雷斯和平與創新中心舉辦了一次聚會,當時參與救援的士兵與部分獲救人質 都參加了。一位與我父親關係密切的軍官告訴我,劫機的恐怖分子將人質分為猶太人與非 猶太人。我父親得知這種分離後非常憤怒,這讓他想起過去的大屠殺,當下他立即決定必 須發起軍事營救行動,戰鬥到底。恐怖分子按種族分離人質其實是促成他採取營救行動的 根本原因,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當時行動風險極高,許多環節需完美協調,任何一環出錯都可能導致失敗。人質有百餘人 ,救援地點距以色列五千公里遠,且以色列不被允許進入烏干達。由此可見我父親多麼富 有想像力,恩德培行動至今被認為是反恐史上最大膽、最具創意的軍事行動。 **澎湃新聞**:幾次中東戰爭對你父親的政治理念有何影響? **舍米·佩雷斯**: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以強大姿態展現於世 人面前,幾天內便佔據優勢。但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突然襲擊, 以色列猝不及防。當時我父親不在戰爭前線,也非指揮核心,但這場戰爭讓他意識到以色 列需要和平,不能僅靠武器與武力生存,這也促使他幾年後開始推動與埃及的和平談判。 這場戰爭對以色列與埃及都很糟糕,卻也為後續和平鋪平道路。 **澎湃新聞**:巴以衝突一直牽動世人目光,如何以和平取代衝突? **舍米·佩雷斯**:我父親始終強調,未來取決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能否共同追求和平 。我們需向整個阿拉伯世界、中東伸出手,告訴他們我們可一起共贏與成長,不以任何一 方利益為代價來發展。在他一生中,尤其最後幾年,他大力推進和平進程,佩雷斯和平與 創新中心也一直在做這件事。 當前問題有兩層面:第一,人民間的信任基礎非常薄弱;第二,中東有幾股力量宣揚恐怖 主義,至今仍在鼓吹消滅以色列。 因此,從政治與領導層面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可行性較低。我們需要新一代領導人,關注未 來,致力塑造更美好明天。中東、以色列、巴勒斯坦可相互合作,提升國家經濟,提供年 輕人工作機會,從而建立人民間的互信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能重回和平談判桌。 如今中東也出現新力量,創造彼此合作與聯盟的機會,若這些力量發展壯大,可讓和平事 業重新獲得生機。 儘管奧斯陸協議現已被擱置,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仍有共識。我認為奧斯陸協議的基礎 仍在,只是需時間檢驗其重要性與可操作性。 **澎湃新聞**:你父親如何看待宗教衝突?宗教間如何達成真正對話? **舍米·佩雷斯**:我父親認為世界不僅需要國家與企業領袖,也需要宗教領袖。宗教關 乎引導、教育與道德,因此他非常樂於與宗教領袖會面,尊重所有信仰者,不僅限於猶太 教,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 他認為宗教領袖可發揮重要作用,生前多次與教皇會面,希望通過這些會面創造溝通平台 。他希望全球有信仰的人們,尤其是領袖,能大聲表達對恐怖主義的看法,不能保持沉默 。 我父親出生於波蘭,祖父是當地猶太群體的拉比。他不僅尊重有信仰的人,也尊重全人類 ,認為每個人享有平等權利,同時也有追求不同的權利。他對不同宗教都感興趣,想了解 為何人們有如此多不同信仰,因此後來推動對人腦的科學研究,或許有一天這類研究能讓 我們了解我們是誰?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為何有如此大差異?他曾引用以色列詩人Nathan Alterman的詩句:「人類一直在問問題,但最終,對他們來說自己仍是個謎。」 **澎湃新聞**:世人看到的西蒙·佩雷斯勇敢、智慧、果決,他是否也有猶豫與失敗?在 家庭教育上,他給了你什麼樣的引導? **舍米·佩雷斯**:他經歷的每個故事在現實中都是一場戰爭,會面臨巨大反對聲音,例 如奧斯陸協議,至今仍有人認為其失敗。但我父親相信他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他是誠實 的人,始終追求自己相信的事物。他在書中說,最大的風險是不敢冒險。他教會我們的第 二個道理是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在只有兩個選項時,尋找第三個原本不存在的選擇。這 本自傳寫的不是過去,而是教我們塑造現實與未來,當然任何嘗試都有成功與失敗的可能 。 他認為父母與老師不應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或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巨大潛力,父母 應給予孩子追求夢想的勇氣與力量,在此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擅長之處,相信每個人都有無 限可能。 我父親受以色列國父本·古里安重用時,常聽到有人問:「為何相信那個男孩?」本·古 里安說:「三個原因:他不說謊、不說別人壞話、每次敲我的門都有新想法。」我父親這 三個特點一直影響著我。 他明確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持續不斷的閱讀與思考。他說人們一日三餐才不飢餓、保 持健康,那我們至少也應每天閱讀與思考三次,才會更有智慧與力量。多數人沉浸於回憶 與瑣事,若總是回想過去或糾結瑣事,就活在過去,而過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你能做 的,是塑造未來,並保持謙虛與誠實。 -- 文學獎板 Literprize : ☑簡章 + ☑榜單 + ☑新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自勉聯.蒲松齡撰 https://i.postimg.cc/0Q0hj622/de-5.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114.37.196 (越南)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0165150.A.F83.html ※ 編輯: Qorqios (42.114.37.196 越南), 06/17/2025 20:59:40
Qorqios: https://i.postimg.cc/JzJ6qs36/image.png 06/17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