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卡夫卡》一書由中信出版集團與捷信合作出版,於2019年8月推出。
作者=捷克卡夫卡研究專家拉德克·馬利(Radek Maly)
✡說德語的卡夫卡與布拉格
若在中文網絡搜尋卡夫卡或閱讀其中譯本,不難發現他常被標註為「奧地利作家」。然而
,任衛東指出:「卡夫卡一生從未長期離開布拉格,他大多數日子都是在波希米亞度過的
。」
19世紀的布拉格由三個族群組成:德意志人、捷克人和猶太人。德意志人雖在數量上佔少
數,卻壟斷政治、經濟與社會管理的高層職位;捷克人雖佔人口多數,卻多處於中下階層
,且強烈渴望脫離奧地利統治,這與德意志人的立場形成尖銳對立。而夾在這兩大族群之
間的,正是猶太人。
任衛東提到,當時的布拉格正處於文化與語言的十字路口,社會動盪不安,中下層民眾對
國家未來感到迷茫,而卡夫卡便誕生於這樣的時代。
18世紀中後期,維也納統治者廢除了針對猶太人的歧視性法律,並允許他們與基督徒接受
同等教育,猶太人的生存環境因而大幅改善。幼年的卡夫卡與父親一樣,被送入德語學校
就讀。
任衛東指出,20世紀初布拉格的德語大學中,猶太學生比例高達30%,而捷克語大學的猶
太學生僅佔1%。這顯示德語文化對猶太社群影響深遠,但這種認同也成為捷克人仇視他們
的原因之一。
任衛東解釋,像卡夫卡這樣說德語、受德語教育的猶太人,在布拉格無論對德意志人或捷
克人而言都是「異類」。「在這種矛盾的歷史語境中,年輕的卡夫卡開始寫作,而他的作
品處處流露分裂、無助與恐懼。」
✡矛盾的卡夫卡與他的作品
為說明卡夫卡與文學的關係,任衛東借用歌德回憶錄《詩與真》的標題來形容他:「在卡
夫卡身上,生活與文學相互滲透,早已無法區分。」
1912年,卡夫卡在寫給情人菲利斯(Felice Bauer)的第一封信後,一氣呵成完成短篇小
說《判決》。任衛東認為,這部作品是卡夫卡創作生涯的突破,也被視為其父子關係的縮
影。
《判決》講述年輕商人格奧爾格與未婚妻訂婚後,猶豫是否該將喜訊告知遠在俄羅斯的落
魄友人。當他最終向父親坦白時,父親竟質疑這位朋友是否真實存在,並指責兒子背叛家
庭,甚至「判決」他投河自盡。格奧爾格最終因精神崩潰而跳河。
任衛東分析,這故事不僅批判父權壓迫,更刻畫一個嘗試社會化卻失敗的成年男性。現實
中的卡夫卡作為家中獨子,背負繼承家業的期待,卻與父母的價值觀格格不入,這種矛盾
使他長期處於壓力之中。
這種矛盾也體現在卡夫卡的感情生活中。他一生未婚,曾三次訂婚又解除婚約。任衛東說
:「他渴望愛情,卻害怕親密關係剝奪寫作所需的孤獨。」
卡夫卡最著名的戀情是與猶太商人女兒菲利斯的交往(1912–1917)。五年間,兩人僅見
面17次,卡夫卡卻寫了逾300封信。任衛東形容:「他對菲利斯的愛像一場無名高燒,來
去毫無緣由。」
卡夫卡甚至在中引用清代詩人袁枚的《春夜》,將「紅袖添香」的閨閣情趣,轉化為藝術
家對婚姻與孤獨的掙扎。當他與菲利斯的關係越趨親密,恐懼也隨之加劇。
✡敏感的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德國作家阿爾特(Peter-André Alt)曾說:「卡夫卡的情緒具有驚人的代表性,他的恐
懼是現代人最本質的病。」
任衛東指出,多數作家的創作是對生活的模仿,但卡夫卡的生活卻在實踐其文學中的虛構
模式。「他的作品絕非個案式的心靈傾訴,更非神經官能症患者的囈語。」
與其說寫作是卡夫卡的療癒,不如說是一場「撕開傷口」的展示。任衛東比喻:「他像《
鄉村醫生》裡的患病少年,帶著與生俱來的傷口,向現代人展示恐懼與無助。正因如此,
儘管晦澀,他的作品仍引發廣泛共鳴。」
在《變形記》中,主角格里高爾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第一反應竟是擔憂工作。任衛東
分析,異化成蟲反而讓他擺脫職場壓力,無須背負辭職的愧疚。
《飢餓藝術家》則描繪一位以絕食為表演的藝術家,臨終前坦言:「我挨餓只因找不到合
胃口的食物。」這種荒誕與偏執,正是卡夫卡對現代社會異化的尖銳批判。
✡卡夫卡的當代意義
任衛東總結,卡夫卡以極端敏感捕捉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孤獨與恐懼,他的困境是所有人
的困境。「他從布拉格走向世界,從奧匈帝國穿越至21世紀。閱讀卡夫卡,讓我們更理解
世界,也更理解自己。」
卡夫卡不僅屬於捷克或奧地利,更屬於每個時代。在官僚體制、身份認同與精神異化的當
代議題中,他的文字依然是一面銳利的鏡子。
######################
待查>>
引用清代詩人袁枚的〈寒夜〉: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
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
寫過一篇與中國長城相關的短篇小說,題為〈興建中的中國長城〉
(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創作於1917年。這篇小說並非歷史記述,
而是卡夫卡標誌性的荒誕、寓言式寫作,探討了權力、官僚體系與個體命運的命題。
############
德國評論家龔特爾·安德爾(Günther Anders)曾如此描述卡夫卡:
☁「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
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
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而卡夫卡則說:『在自己的
家庭裡,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
--
https://i.postimg.cc/Ghv5tSyX/2-7.jpg
2025了還是琉桑繼續打https://i.imgur.com/A3p3Bsx.jpg
[img]https://i.imgur.com/JFG7LOx.jpeg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114.37.196 (越南)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0233432.A.9D6.html
活動邀請到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葛婉娜(Ivana Grollová)、北京外國語大學
德語學院任衛東教授,以及捷信企業社會責任經理維他葩·普賽克(Vítězslav Pen
ík)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