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13579638 (睡醒了)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讀後心得-在一起孤獨~溫度,人類優勢
時間Mon Jun 23 00:22:37 2025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903472
一、科技是否放大了內心的孤獨?
近年來,出版市場湧現大量探討「如何與自己相處」的療癒系書籍,從《孤獨六講》到《
內向心理學》,無不鼓勵人們擁抱寂寞、學會獨處。然而,《在一起孤獨》這本以矛盾語
命名的書,卻不走教人如何面對孤獨的路線,而是透過大量人類學訪談與科技社會分析,
直指現代人心中那難以言說的掙扎:在資訊超載、訊息不斷線的年代裡,我們為何比以往
更加孤獨?
LINE、X(原 Twitter)、Instagram 等即時通訊與社交平台讓我們得以「隨時在線」,
也讓我們習慣以訊息、貼圖與限時動態來維繫關係,看似從不缺席於彼此生活,但事實上
,我們卻逐漸遠離真正的親密與陪伴。打字取代對談,按讚代替關心,我們沉浸在無聲的
熱鬧中,卻遺落了有溫度的交流。
有調查指出,過去十年台灣青少年自殺或出現自殺傾向的比例大幅上升。當科技日新月異
、人際連結看似零距離時,這樣的現象更顯得令人不安。為什麼科技愈發進步,我們的孤
單感卻未見減輕?答案或許正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不斷線」生活裡。
二、科技不是工具,而是情感的中介
Sherry Turkle 在書中觀察道,當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與網路進行情感交流時,其實也在
不知不覺中訓練自己「如何逃避親密」。
我們用「讚」來取代認同,以貼圖象徵安慰,用 emoji 表達關心。看似快速、有效,卻
也因此簡化了情感本身的複雜性。我們逐漸失去了透過語言、眼神、語調或身體語言表達
真實情緒的能力,甚至遺忘了什麼是真誠的傾聽與回應。
Turkle 指出,我們看似在與人連結,其實不過是在操控關係的距離。我們選擇何時回覆
訊息、是否已讀不回,甚至一鍵封鎖,這些「無痛分離」的機制,使人際互動變得更像是
在操作一件物品,而不是經營一段關係。這種表面親密卻內心疏離的現象,是自我保護,
也是自我孤立。
人是一種需要透過練習來深化情感表達的生物。若長期只依賴簡化的符號與機制,我們終
將忘記如何表達與回應他人的真實情緒。而這樣的「情感肌肉退化」,才是真正令人憂心
的未來。
三、液態愛與虛擬親密的輕盈與殘酷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將當代的人際關係稱作「液態愛」:來得
快、去得也快,輕盈無負擔,但也無根無基。這樣的愛情追求自由與彈性,卻也缺乏穩定
與承諾。
Turkle 用許多訪談與案例證明,數位原住民—出生即浸潤於網路時代的年輕世代,已習
慣在聊天室、社群平台、甚至匿名論壇建立與維持關係。這些互動往往建立在「可隨時退
出」的前提上,關係的存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繼續「上線」。
這樣的互動型態看似自由、溫柔,卻也冷酷無情。當我們不再需要承擔對方的情緒、瑕疵
與脆弱,當「關閉通知」等同於切斷關係時,人際關係便成為一種無摩擦、無責任的模擬
遊戲。這種滑順的互動過程,削弱了我們對深度連結的渴望與耐心。
四、貼圖化的語言,扁平化的情感
你的手機裡有多少個貼圖包?那隻委屈的小熊、暴怒的小雞,是否已成為你日常表達情緒
的標準配備?
Turkle 對此現象提出深刻反思:我們正在用貼圖與 emoji 進行情感的「代謝」,這不只
是語言的形式改變,更是情感本質的淡化。這些圖像雖便利,卻無法承載真正的細膩與真
誠。當「難過」被「QQ」帶過,「我在意你」只是一個心型圖案,我們也在無形中把自我
壓縮成一個更容易被辨識與接受的角色形象。
在這個自我編輯、自我呈現的網路世界裡,我們扁平化了自我,把複雜的、模糊的、矛盾
的那一面藏起來,只留下最討喜、最容易被理解的標籤與標誌。
然而,現實世界中的我們,都是多面的「圓形人物」,充滿轉折、陰影與矛盾。當我們過
於習慣網路的扁平化表達,便也逐漸遺忘如何面對真正的自己與他人。
五、科技進步,卻製造更多焦慮
試想,你正在與親友共享一頓晚餐,忽然一聲 LINE 通知響起,氣氛瞬間中斷。你不自覺
地拿起手機,對話停擺,眼神游移。科技介入的這一刻,帶來的不是更多的聯繫,而是割
裂與焦慮。
Turkle 形容這種現象為「與人合作的自我」:我們仰賴社群互動來確認自我情緒的真實
性,需要被觀看、被回應,否則就懷疑自己的存在是否被看見、是否被在意。這種「存在
感焦慮」已不再只是心理學詞彙,而是滲透進我們生活每一刻的感受核心。
過去,人際關係中斷需要理由,如今一條訊息不回就足以製造不安與猜忌。在資訊不斷流
動的時代,我們竟然比以往更害怕沉默。
六、學會孤獨,才有連結的能力
《在一起孤獨》最具未來感也最令人不安的部分,是對人工智慧情感模擬的探討。從機器
人玩伴、照護機器人到 AI 聊天程式,科技正不斷接近人類的情感邊界。
這些科技不會反駁、不會情緒失控、不會令人失望,甚至能根據演算法調整語調、回應節
奏與對話風格。我們是否將越來越願意把情感託付給這些「完美模擬體」?
當 ChatGPT 出現,當虛擬戀人 App 蔚為風潮,我們終於意識到:AI 的成長不是線性的
,而是指數型的。未來,人類情感真的可能被科技替代,甚至不再是幻想。
當我們開始覺得與機器互動比與人相處更舒服時,也許不是科技變得太強,而是我們自己
變得太脆弱。
Turkle 並不全然否定科技的價值,她要提醒我們的是:唯有真誠地與自己相處,才有能
力與他人共處。唯有能夠獨處的人,才能在親密關係中不迷失、不依附。「孤獨是連結的
前提。」她如是說。當我們不再懼怕與自己獨處,便不再急著用訊息填補寂寞,也不再依
賴回覆的快慢來衡量關係的深淺。
蔣勳曾說:「當我們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消滅孤獨時,是最孤獨的時候。」真正的
療癒,不是手機裡的心跳貼圖,不是一則則的已讀回覆,而是來自眼神的交會、語音的顫
動與身體的溫度。
我們活在一個「在一起孤獨」的時代。擁有無數連結的可能,卻失去了同理、傾聽與承擔
情緒的能力。
Turkle 的提醒像是一記警鐘:科技的浪潮無法阻擋,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使用它。我們
可以練習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段訊息、這次互動,是否值得轉化為一場真正的對話?
一場面對面的談話,勝過萬千線上回覆。因為溫度,無法透過網路傳遞。而那份無法傳遞
的溫度,才是人類與 AI 之間最根本、最無可取代的差異。
或許,在我們有意識地放下手機、真正看見彼此的那一刻,才會明白:我們從未真正孤單
,只是太久沒有好好地,說一句「我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0609359.A.1B2.html
推 qien: 像瓦力的世界 06/23 12:30
推 hermithsieh: 人其實很難搞,還不如AI來的直接,該給的情緒平穩都 06/23 12:42
→ hermithsieh: 有,還沒那麼多勾心鬥角的鳥事 06/23 12:42